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
双荧光素酶检测是转录调控研究中十分重要的实验手段,主要应用于启动子和转录因子,以及miRNA和其靶基因互作的验证。
在双荧光素酶检测中,将萤火虫荧光素酶作为实验报告基因,海肾荧光素酶作为对照报告基因。实验报告基因用于测试实验条件下基因的表达,而对照报告基因作为内对照。
以荧光素为底物来检测萤火虫荧光素酶活性,荧光素酶可以催化荧光素,在荧光素氧化的过程中会发出生物荧光,然后通过化学发光仪测定。


将启动子序列构建到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前,同时过表达转录因子。当转录因子与启动子上特异结合位点结合后激活荧光素酶基因转录,使萤火虫荧光素酶得以表达,最终荧光强度上升;当结合位点被突变后,转录因子无法与启动子结合,因此荧光值无明显变化。


将靶基因序列构建到萤火虫荧光素酶基因3’区域,同时过表达microRNA。当microRNA与靶基因上特异结合位点结合后,将干扰荧光素酶mRNA的翻译或导致其迅速降解,使荧光强度降低;当结合位点被突变后,microRNA无法与靶基因结合,因此荧光值无明显变化。
microRNA靶基因包括mRNA、lncRNA、circRNA。对于microRNA表达量较高的细胞,可以同时构建microRNA的inhibitor进行验证。
双荧光素酶实验的其他应用:
1. 启动子结构分析:将待测启动子区域序列进行分段截短,或对特定位点进行突变,再分别插入报告基因上游,检测其启动子的活性。
2. 启动子SNP分析:一些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将待测启动子插入报告基因上游,检测萤光素酶活性,从而判断这些启动子的相对活性。

● 转录因子与启动子
项目 | 数量 | 单价 | 总价 | 周期 |
WT/MT基因合成 | 2 | 320 | 640 | 20 |
转录因子基因合成 | n | 0.8/bp | 0.8*n | |
载体构建与足量提取 | 3 | 600 | 1800 | |
双荧光素酶实验 | 1 | 4000 | 4000 | 15 |
报价 | 6440+ | 35 | ||
限时优惠价(2023年2月1日-2023年3月31日) | 4500+ |
● microRNA与靶基因
项目 | 数量 | 单价 | 总价 | 周期 |
WT/MT基因合成 | 2 | 320 | 640 | 20 |
Mimics合成 | 1 | 800 | 800 | |
载体构建与足量提取 | 2 | 600 | 1200 | |
双荧光素酶实验 | 1 | 4000 | 4000 | 15 |
报价 | 6640 | 30 | ||
限时优惠价(2023年2月1日-2023年3月31日) | 4650 |
The circRNA circSEPT9 mediated by E2F1 and EIF4A3 facilitates the carcinogenesis and development of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期刊:Mol. Cancer IF:15.302 发表时间:2020

The relative luciferase activities were detected in MDA-MB-231 cells co-transfected with luciferase reporter plasmids containing wild type or mutant SEPT9 promoter sequence and overexpression plasmids of E2F1.
文章中双荧光素酶等实验由本公司和客户合作完成。
YY1-mediated reticulocalbin-2 upregulation promotes th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rogression via activating MYC signaling.
期刊:Am J Cancer Res IF:5.177 发表时间:2021

Schematic illustration of YY1 binding site on the wild type and mutant RCN2 promotor. Fluorescence activity in Huh7 cells with RCN2 wildtype and mutant promotor with YY1 pcDNA3.1.
文章中双荧光素酶等实验由本公司和客户合作完成。
最新动态
-
04.03
RIP技术如何破解RNA蛋白密码?
-
04.03
Food & Function:食用菌纳米囊泡突破-泌阳花菇提取物展现惊人辐射防护力
-
03.27
J. Adv. Res.|植物源性细胞外囊泡治疗IBD:多机制作用与药物载体潜力
-
03.27
植物外泌体:解锁中药未来的 “纳米密码”
-
03.20
细胞内的"GPS"追踪术:揭秘蛋白亚细胞定位的奥秘
-
03.20
BiFC技术,让蛋白互作“看得见”!
-
03.20
双荧光酶数据分析指南!!!
-
03.20
【合作文献分享】双剑合璧!外泌体研究新成果揭示癌症治疗新方向
-
03.20
Heliyon|武大中南医院王炜煜团队:揭示何首乌外泌体纳米颗粒抗肝癌分子机制
-
02.26
转染siRNA秘籍:高效实验成功的关键步骤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