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core与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的区别
Biacore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是两种常见的生物传感技术,用于研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如下:
原理:Biacore采用全反射原理,通过测量光的全反射角度的变化来监测生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而SPR利用金属表面上的等离子共振效应,通过检测光在金属-溶液界面的反射光强度变化来监测生物分子的结合。
测量方式:Biacore使用光学传感芯片,其中有多个流动单元,可以同时监测多个样品或参考物。而SPR通常使用具有金属膜的传感芯片,在单一测量点上进行实时监测。
灵敏度:Biacore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可以检测到非常低浓度的分子相互作用。SPR的灵敏度取决于传感芯片、探测系统和分析方法,通常也能达到较高的灵敏度。
可测参数:Biacore可以通过测量反射角度的变化获取结合的动力学信息,例如关联速率常数和离解速率常数。SPR可以测量结合的实时动力学数据,例如关联速率、离解速率和亲和力常数,还可以进行亲和性分析和互作模式研究。
应用领域:Biacore主要应用于生物化学和药物研究领域,如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蛋白质-小分子相互作用和药物筛选。SPR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蛋白质互作、细胞表面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等领域。
Biacore和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是两种不同的生物传感技术,具有各自的特点和应用范围。选择使用哪种技术应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和需求来决定。
最新动态
-
10.17
酵母双杂交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结合,在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中能实现哪些新的突破和应用?
-
10.17
如何提高双荧光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
10.17
基因合成的“错误率”通常以“每kb错误碱基数”衡量,不同应用场景对错误率的可接受标准是什么?
-
10.17
DNA合成产物的退火效率如何通过非变性PAGE或动态光散射DLS验证?退火不完全会对后续实验造成什么影响?
-
10.17
多克隆抗体定制的纯化方法有哪些?不同方法的纯度与特异性差异如何?
-
10.16
双荧光实验技术有哪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
10.16
在病毒学研究中,酵母双杂交系统对于研究病毒与宿主细胞之间的蛋白质相互作用有哪些优势?
-
10.16
人工基因组(如合成大肠杆菌、酵母基因组)的构建为什么依赖基因合成技术?
-
10.16
HPLC在RNA合成产物分析中如何区分全长RNA与降解片段?检测波长和流动相选择有何特殊要求?
-
10.16
小分子半抗原的多克隆抗体定制,为何必须进行载体蛋白偶联?偶联方式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