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相关病毒包装简介
信息来源:金开瑞 作者:genecreate 发布时间:2017-11-28 15:58:15
技术背景: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属于微小病毒科(parvovirus),为无包膜的单链线状DNA病毒,需要辅助病毒(通常为腺病毒)参与复制。AAV的基因组约4800bp,两个ITR序列和两个开放阅读框。AAV具有多种常见血清型,100多种病毒变种。其中AAV2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腺相关病毒,对多数常见细胞均有较好效果。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源于非致病的野生型腺相关病毒,由于其安全性好、宿主细胞范围广(分裂和非分裂细胞)、免疫源性低,在体内表达外源基因时间长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体内实验研究,且腺相关病毒载体已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基因治疗载体之一。腺相关病毒载体整合率远低于慢病毒载体,但其可以以染色体外形式长期(数月至数年)存在于非分裂细胞中,从而实现外源基因长期表达。
技术原理:
常用腺相关病毒载体系统AAV Helper-Free System,能产生AAV2血清型病毒而无需辅助病毒。该系统包含3个质粒:1个重组表达质粒和2个辅助质粒。将目的基因克隆至重组pAAV载体上;将AAV感染必须的腺病毒基因(E2A、E4及VA等)构建至辅助质粒pHepler上,将AAV复制基因rep和capsid结构基因cap构建至质粒pAAV-RC上。三质粒共转染表达腺病毒E1基因细胞,在细胞中进行病毒的包装。通过裂解细胞,离心取得上清液后进一步浓缩纯化,收集病毒。
技术特点:
1、安全,AAV不参与任何疾病的发生,已经用于临床疾病治疗;
2、感染范围广,可以用于神经系统、眼睛、心肌、肝脏、肌肉和肺部定位注射或定向给药;
2、滴度高,颗粒小,扩散能力强;
3、表达稳定,可持续半年以上;
4、外源基因定向重组,免疫原性低,极少发生非特异反应和免疫抑制,适合于进行基因治疗研究。
技术流程:
1、病毒载体构建
2、腺相关病毒包装
3、腺相关病毒浓缩与纯化
4、病毒滴度检测
腺相关病毒包装常用质粒图谱:
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属于微小病毒科(parvovirus),为无包膜的单链线状DNA病毒,需要辅助病毒(通常为腺病毒)参与复制。AAV的基因组约4800bp,两个ITR序列和两个开放阅读框。AAV具有多种常见血清型,100多种病毒变种。其中AAV2是目前应用最广的腺相关病毒,对多数常见细胞均有较好效果。
重组腺相关病毒载体(rAAV)源于非致病的野生型腺相关病毒,由于其安全性好、宿主细胞范围广(分裂和非分裂细胞)、免疫源性低,在体内表达外源基因时间长等特点,被广泛用于体内实验研究,且腺相关病毒载体已成为世界上最常用的基因治疗载体之一。腺相关病毒载体整合率远低于慢病毒载体,但其可以以染色体外形式长期(数月至数年)存在于非分裂细胞中,从而实现外源基因长期表达。
技术原理:
常用腺相关病毒载体系统AAV Helper-Free System,能产生AAV2血清型病毒而无需辅助病毒。该系统包含3个质粒:1个重组表达质粒和2个辅助质粒。将目的基因克隆至重组pAAV载体上;将AAV感染必须的腺病毒基因(E2A、E4及VA等)构建至辅助质粒pHepler上,将AAV复制基因rep和capsid结构基因cap构建至质粒pAAV-RC上。三质粒共转染表达腺病毒E1基因细胞,在细胞中进行病毒的包装。通过裂解细胞,离心取得上清液后进一步浓缩纯化,收集病毒。
技术特点:
1、安全,AAV不参与任何疾病的发生,已经用于临床疾病治疗;
2、感染范围广,可以用于神经系统、眼睛、心肌、肝脏、肌肉和肺部定位注射或定向给药;
2、滴度高,颗粒小,扩散能力强;
3、表达稳定,可持续半年以上;
4、外源基因定向重组,免疫原性低,极少发生非特异反应和免疫抑制,适合于进行基因治疗研究。
技术流程:
1、病毒载体构建
2、腺相关病毒包装
3、腺相关病毒浓缩与纯化
4、病毒滴度检测
腺相关病毒包装常用质粒图谱:

最新动态
-
04.22
Biology:藏红花花被片中外泌体样纳米颗粒的表征及其免疫刺激活性
-
04.22
酵母建库技术全解析:从原理到实战,助你轻松构建高质量文库
-
04.14
Int J Mol Sci | 植物性外泌体样纳米囊泡治疗早期骨关节炎的分离、表征和体外细胞研究
-
04.14
RNA pull down技术实验的应用场景
-
04.03
RIP技术如何破解RNA蛋白密码?
-
04.03
Food & Function:食用菌纳米囊泡突破-泌阳花菇提取物展现惊人辐射防护力
-
03.27
J. Adv. Res.|植物源性细胞外囊泡治疗IBD:多机制作用与药物载体潜力
-
03.27
植物外泌体:解锁中药未来的 “纳米密码”
-
03.20
细胞内的"GPS"追踪术:揭秘蛋白亚细胞定位的奥秘
-
03.20
BiFC技术,让蛋白互作“看得见”!